English

北大的旧事与轶事

1998-05-06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今年是北大百年校庆,也是戊戌变法百年,即此一点并非巧合的因缘,便可说明北大与中国近现代史剪不断的干系。没有变法自强首在培植人才的通识,不会有京师大学堂的创立;而随着光绪帝幽囚、康梁出逃、六君子弃市,变法失败,大学堂却成了仅存的变法成果,这实在可说是北大与中国文化教育的喜事。五四运动再次使北大载入史册,并因而改写了北大校庆日———据陈平原先生考证,北大的校庆其实应该是12月30日。(见《读书》1998年第1期《北京大学:从何说起》)

这些可说是北大的正史。但老北大掌故与北大人轶事所串起来的北大“野史”,或许更有魅力,也更广为流传———《世说新语》中人物原比二十四史中的帝王将相更为令人向往,且更加难忘。张岱所说的“人无癖不可与交,以其无深情也;人无疵不可与交,以其无真气也”,或许可以用来解释个中原因。在北大百年校庆之时,陈平原、夏晓虹编的《北大旧事》似乎可当作讲述老北大故事的轶事集来阅读:虽然前两辑“校史拾零”、“我在北大”仍接近北大正史,但后面“红楼掌故”、“外景素描”二辑文章却不妨当作世说甚至聊斋来看。

编者界定的老北大指的是1898-1937年一段时期。民国元老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时,“循‘思想自由’原则,取兼容并包主义”,不仅促成了北大的彬彬之盛,更确立了北大的个性与真精神,北大人的价值取向与精神追求也缘此而生。文、史、哲学科中的胡适、钱玄同、刘半农、黄侃、刘师培、周氏兄弟、孟森、陈垣、汤用彤等大师荟萃,简直可谓是中国学者的“全明星队”,能与之相提并论的大概只有清华国学院的“四大导师”与章太炎了。这些学者之享大名,固然是由于其学问,但学界之外,知道他们却多由其轶事逸闻。辜鸿铭的《春秋大义》未必有多少人读过,但其拖着辫子、戴着瓜皮帽的形象和茶壶茶杯的妙喻,却是广为人知。蔡元培备受北大内外的敬重,但也不妨时人以之与辜氏并置:“古今中外蔡校长,瓜皮小帽辜鸿铭”。其他如钱玄同买鞋两只同为一脚、刘半农穿“鱼皮鞋子”、胡适为校园餐厅题联“学问文章,举世皆推北大棒;调和烹饪,沙滩都说海泉成”……这些说者或许无心,传者却为有意的逸闻,虽说无法坐实,当不得正史材料,却可以说明北大人乃有癖有疵,免去张岱的疑忌大概是没问题了。

有趣的是,在追忆文章中,北大人无论是名教授(如周作人)还是学生(如柳存仁),也不论是当时还是现在(如张中行),都不约而同地对这些趣闻轶事情有独钟,而对北大的荣耀与贡献却很少着墨。这似乎形成了一种传统,也更显轶事的魅力。谢兴尧在《子曰丛刊》上写《红楼一角》,周作人读后乘兴写了《红楼内外》,“聊以当豆棚瓜架下的消暑资料”。单就“吃”一项,众多文章中便点出以北大师生命名的“马先生汤”、“胡适之鱼”、“张先生豆腐”,徐讠于更在《北大区间的小饭铺》一文中,由学生饭店赖账,进而解释何以“北大女生不常嫁北大男生”。这些轶事组成的校园风景,读来真令人时有会心。

[值班总编推荐]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

[值班总编推荐]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

[值班总编推荐]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...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